在今天,世界各地都有中國買手奔走采購的身影,然而,就目前來講,中國買手并不能像西方買手那樣給企業帶來顯著的效益。買手工作中的每一次判斷都需要規律化、科學化的知識來支撐,只靠經驗和眼光來操作,做不成一個“真的買手”。因此,中國買手亟須專業技能方面的提升。
如果你在半年前問丁琪:“什么是買手?”他會這樣回答:“買手就是出去采購服裝拿回來賣,在中間賺取差價。”半年之后,丁琪已經運用買手的專業知識,獨立運營了一個網絡營銷平臺。這半年的時間,他的職業生涯發生了什么轉變?
丁琪以前在一個民營服裝企業擔任設計師,工作了3年,他發現國內很多中小企業都處在生死邊緣,同質化十分嚴重,一些小企業撐不了幾年就消失了。與此同時,H&M和ZARA等快時尚品牌在中國異軍突起,以飛快的速度占領了市場。經過進一步了解,他對一個新的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買手。
中國買手缺乏專業培訓
丁琪知道,從服裝行業的發展進程來看,外國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買手制一定是未來中國服裝行業的主要經營模式之一,要在中國服裝行業有所建樹,掌握專業的買手知識已是當務之急。于是他參加了北京服裝學院開設的時尚買手與商品管理高級研修班的培訓。
在培訓過程中,丁琪不僅學到了買手的專業知識,而且第一次清晰地透視了中國買手行業的現狀,并抓住了一個最大的問題:中國買手并不專業。丁琪說:“事實上中國從很早之前就有買手了,很多企業的采購員就是買手的前身,一些民營企業的老板也身兼買手的工作。”然而這些買手并沒有起到明顯的拉動銷量的效果,也沒有在零售業中起到預期的黃金作用。丁琪認為,這是他們缺乏專業知識導致的。而買手不專業,是培訓工作沒有與市場需求配套的直接結果。
在參加時尚買手研修班之前,丁琪已經接受過兩次專業培訓:一次是在學校期間的系統性學習,一次是公司的入職培訓。然而,這兩次培訓對于他來說都收效甚微。“學校里教的知識和市場非常脫節,都是一些理論,實際操作性很弱,大多數都是紙上談兵;而很多企業的入職培訓就是領導的秀場,培訓中企業領導講解企業文化,陳述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并沒有真正對員工進行專業而全面的培訓。”
因此,目前在中國從事買手工作的采購員,主要是靠經驗和眼光進行采購工作,然而,買手的職能遠遠不止采購這么簡單。中國買手亟須專業技能方面的提升。
“真的買手”在做什么
王強生以前從事的是服裝運營管理的工作,一直以來,他憑借個人眼光挑選服裝,再根據日積月累的經驗決定促銷方式和補貨時間。這樣的工作方式一開始得心應手,然而時間長了他開始力不從心。“我發現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眼光進行判斷,越來越沒有底氣,我擔心由于我的判斷失誤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王強生覺得自己缺乏專業的規律性的科學知識作為支撐,為了給自己充電,他參加了時尚買手研修班。
“我一直聽說買手是零售企業的靈魂,買手是拉動銷量的最重要環節。以前我認為這是一個近乎浮夸的說法,直到我參加了買手課程,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買手。”王強生說,很多人望文生義,認為買手就是買入產品的專職人員。而事實上,買手在買入產品之前和產品上架之后,都在事無巨細地進行著一次次決策。
說起買手的工作流程,王強生不再像以前那樣模棱兩可,他已經可以侃侃而談。“在選購商品之前,買手要進行專業的市場預測、制定商品計劃;選擇過程中,要熟知成衣產品生命周期、流行趨勢生命周期、季節性產品的銷售高峰期;在購買過程中,要先考察市場、制定銷售目標、進行貨品結構設計、制定采購計劃,然后才能進行款式采集、選款和定款;在買入之后,要進行產品選配、銷售跟蹤,要對突發狀況做出快速反應。”
銷售過程中,買手要確定銷售模式,把控交貨周期,抓準補貨時間,選擇促銷時機。營銷過程中,買手也要結合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特點等進行整體判斷。王強生認為,買手工作中的每一次判斷都需要規律化、科學化的知識來支撐,只靠經驗和眼光來操作,做不成一個“真的買手”。
培訓課上的意外收獲
買手高級研修班的學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擁有相關從業經驗,并希望迅速提升或者獨立創業的業內同行,他們在課堂中建立的感情延續到了課程結束之后,很多人在日后的工作中互相支持,資源共享,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王強生說:“課堂上,從老師到同學都是服裝行業的從業人員,我們在共同學習和研討的過程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任何一個生意人來講,人際關系都是十分珍貴的資源。”
在學習過程中,買手高級研修班的學員還有很多和國內優秀服裝企業家交流的機會,從他們身上,學員們學到了許多寶貴經驗。丁琪創業后的很多合作伙伴就是通過買手培訓班這個平臺認識的。同時,課程的主講老師們會對學員未來的工作規劃提出建設性意見,也會給學員提供很多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