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裝苑巍然崛起了相對獨立的職業裝行業,涌現出越來越多優秀的職業裝品牌,卻還未有一個世界名牌,這影響著中國職業裝在國際市場應得的份額和應有的地位。盡管中國國家質量監督總局自2006年開始申報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稱號工作,但是,從國內外市場及品牌發展狀況分析,中國職業裝世界名牌稱號“零的突破”,預計還需10年(或更長時間)的努力。更何況我國紡織服裝出口額三分之一以上來自來料加工,中國紡織服裝業被稱為“世界品牌的加工廠”。因此,抓緊提升中國職業裝品牌,已凸顯其必要性與重要性。
職業裝品牌提升勢在必行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職業裝生產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職業裝消費國。據中國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目前,中國的就業人口已達到6.7億人,如果他們有一半人穿上職業裝,按照低標準平均匡算,中國國內每年的職業裝市場容量至少在320億元(人民幣)以上。同時,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三大產業的發展,環保意識的普及,企業文化的提升,作為供應方的中國職業裝同業,要強化人文關懷,要保證科學穿衣,要提高文化品位,要提升和表現產業、行業、職業團體及從業者的時代風貌和職業形象,要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必須提升職業裝品牌。
創新必須“抓早”
有業外朋友戲言:“商場如戰場。商場原本是有路的,可是走的人太多了,路便沒有了。所以,不創新不行了!”雖然,他說的不是職業裝品牌,況且只是表達了一種無奈,但確也不無道理。做品牌,如果只埋頭模仿別人,其結果只能永遠落后;如果吃了甜頭,就“一條路走到黑”,不思變革,最后只會落得“無路可走”。到那時再言“創新”,實在太遲了!
可見,在品牌處于平穩狀態時,必須創新(不進則退);品牌處于顛峰狀態時,還須創新(山外有山)。總之,只有努力創新,不斷提升品牌,才是明智之舉。中國服裝之所以還未能產生世界名牌,正是因為品牌創新能力還不足以與現在國外眾多的世界名牌抗衡。我們必須認真對待。
品牌創新的核心是經營管理
經營管理是一個統一體。可是,長期以來,它總是被分成“經營”與“管理”,這是走市場經濟之路的大忌。
前段時期,有的品牌為“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就對服裝工程技術特別關注,增添先進設備,引進新工藝,研究新樣板(這本來無可厚非),卻忽視了管理技術,其結果,造成品牌(企業)管理技術與服裝工程技術不同步,于是產品研發與市場開發不能并肩攜手,乃至脫節。
事實上,在我國職業裝行業,一些著名品牌正在創新上大顯身手。例如:紅豆集團的紅豆品牌在制度創新,尤其是產權制度創新方面以及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正在取得可喜成果。總裁周海江所欣賞的“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格言正在被很多人傳說;飛達制衣有限公司的宜禾品牌在創新中用先進的管理理論與研發工作相結合卓有成效,還舉辦了“宜禾——中國職業裝發展論壇”,作為領跑者宜禾既培育了自己的品牌,又關注了同行的成長;紅領集團的紅領品牌在創新中堅持一步一個腳印,默默打拼,已經光榮獲得中國服裝協會頒發的年度品質大獎;陽光集團發揮獨特的陽光品牌面料優勢加職業裝制造優勢,在經營管理創新、產品研發與市場開發中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特色。
創新必須樹立新思維
事實證明,陳舊的觀念與保守的思維,一定會拖住創新的步伐。例如:1.把中國擁有6.7億產業大軍的世界職業裝最大市場容量看成“大蛋糕”,抱著“分蛋糕”思想,而不是把它看成一座富礦,努力開發,創造市場。這是提升職業裝品牌的嚴重障礙。正如我國著名的企業家嚴介和所言:“一流的(企業家)創造市場,二流的尋找市場,三流的抓住市場”。我們必須重視創造市場。
2.在談論職業裝發展時,總是泛泛地去找“不足”、尋“缺失”,這方面要“趕上去”、那方面“別掉隊”。因循守舊、填平補齊,只能是低層次應付,與力爭一流、志在奪冠的創名牌意識相悖。
3. 片面地以為“社會認知度高”就能成為“名牌”,于是不惜采用各種方式做虛假廣告,講大話、搞宣傳,而不是積極抓住“創新”這個提升職業裝品牌的原動力。明明還不是哪個層次的名牌,卻在公路主干道上樹起巨大標語牌:“XX西服,世界名牌”;明明只是一個時段的銷售額上升,就在博覽會廣場樹起標語塔, 斗大的字寫著:“XXX,影響中國服裝市場的品牌”。其實,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這樣的夸大宣傳,怎能不遭遇信用危機。誠信,不僅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做品牌的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