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有一個共同的誤解,認為生態親密型服裝一定是晦暗、單調、乏味的粗布,因為它們僅適用于樸素和中性色調。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在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的今天,染色往往與環境掛鉤,迫使商家在保持生態親密的條件下擁有廣泛的色彩選擇余地。而最受歡迎最流行的莫過于天然纖維與天然色調的織物。這種理念讓世界上大多數織造商把生態親密服裝當做了未來的發展目標,而越來越深入的環保理念與纖維紡織業緊緊的結合在一起。
部份公司為此專門為紡織纖維企業啟動了廢品回收業務。但是,其項目卻是從調研開始的。原材料的收集分選僅僅是為了回收再利用。企業負責人強調說,在不斷強化的環保意識中,做自身的調研是重要的,因為要明白自身的生產中究竟要產生多少廢物才能確定采用什么方法,要花多少資金才能達到回收和再利用的目的。
除廢紙之外,這一部份公司能將廢塑料、廢纖維加工進行再利用,而在生產過程中,良好的環境管理體現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為此,他們還將產品銷售中回收設置為家務管理標準之一,即所有用過的紡織廢品可回收至該公司設置的商店,然后返回廢舊加工廠。不僅如此,諸如加工裁剪等生產過程產生的廢物也一律要最小化。
在過去,全世界的工廠每天都有大量廢料運出廠外,今天若不能利用紡織纖維廢料,即不具備可持續性發展,廢物得不到妥善處理,那么工廠只能關門。例如,含有大量聚酯的紡織復合材料不能再利用,那么就可作為修建河堤、建筑的纖維材料加以利用。用這類材料可制造強化板、中性密度板等等。據稱,聚酯纖維廢料已成其為建筑纖維的最佳材料。經測試表明,這類材料的吸水性能正好符合建筑材料的需要,節約了成本,創造了新的再生方式,保護了環境。
國外公司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怎樣最大限度的發揮設備的功效。為了達到最佳功效,調試往往需要外部專業化資源,而不是自己設立專門的調試人員。在節水方面,他們更是不遺余力的尋找最佳方式。在管理上,他們往往用實在的好處來激勵員工降耗增效。
為使產品符合“生態型國際標準”要求,南非的其他紡織供應商企業也加強了合作,為讓紡織終端產品符合全球化標準要求,做出了很好的表率